關注民生 服務社會 發(fā)掘真相 傳播價值 感謝您瀏覽江蘇蘇訊網。 歡迎投稿:郵箱724922822@qq.com 客服電話:025-86163400 18061633398

“未來”號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,在無錫命名交付!

2025-07-24 11:40 來源: 中國江蘇網 編輯:玖柒六 瀏覽量:0

交匯點訊 7月23日,“未來”號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歷時6年的科研攻關和設計制造,在無錫命名交付。新華日報·交匯點記者了解到,“未來”號被稱為“海上移動實驗室”,為國產船舶裝備提供真實海洋測試平臺,加速推動我國船舶工業(yè)綠色智能化轉型,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硬核支撐。

“未來”號由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及其連云港中心建設,中船集團旗下七〇二所、六〇四院等十余家單位共同參與技術攻關和配套供貨,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負責總裝建造,入級中國船級社,船籍港為連云港。

“未來”號船舶總長110.8米,滿載排水量7000噸,最大航速超15節(jié),定員80人,續(xù)航力大于10000海里,自持力超60天,具備無限航區(qū)航行能力。其采用全電力推進系統(tǒng)、雙槳雙舵、艏/艉雙側推,配備全航速減搖鰭,具備DP-2動力定位能力。

與傳統(tǒng)科考船或試驗船相比,“未來”號功能更多、用途更廣,且在模塊化、智能化方面實現了創(chuàng)新突破。

加換裝能力強是“未來”號一大特色,全船采用模塊化設計,空間儲備足,系統(tǒng)可擴展性強,接口通用化程度高,能靈活搭載10噸級貨物及載人潛水器、無人潛水器等深海裝備,如同“海上積木”,支持不同設備快速安裝調試,既可為“奮斗者”號等裝備提供回收、通信定位等支持,也能作為母船投放各類探測設備,成為深海探測、開發(fā)及環(huán)境保護的“全能平臺”。

“未來”號的技術創(chuàng)新還體現在其冗余安全設計上??紤]到測試新型設備的風險性,該船采用了多重備份系統(tǒng)。駕駛臺有8套操縱系統(tǒng),國產和進口的不同品牌并存,國產設備和對標設備可根據使用需求自由切換。葉聰介紹,這種設計既保證了測試過程的安全性,又能直接進行國內外技術的對比驗證。同樣,在動力系統(tǒng)、控制系統(tǒng)等關鍵部位都采用了類似的冗余設計,確保這條測試船本身具有超高的可靠性。

該船還應用了先進的智能技術和信息技術,能夠實現智能航行操控、智能機艙、智能能效等多種智能功能。搭載的自主研發(fā)智能信息系統(tǒng)MarineNet和動態(tài)測試系統(tǒng),可實現全船數據的采、存、算、管、用,并實現船岸數據的互聯互通。為行業(yè)提供了一個開放共享的數字化試驗平臺。

記者了解到,作為一項國家級重大科研裝備,“未來”號的核心價值體現在三大功能定位上,每一項功能都針對我國海洋科技發(fā)展的關鍵需求而設計,是集中試、科研、保障于一體的“六邊形戰(zhàn)士”。

“‘未來’號首要功能是作為國產智能器件與系統(tǒng)的海上測試平臺。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,新研發(fā)的設備和技術必須經過真實海洋環(huán)境下的嚴格驗證才能投入實際應用。”中船集團七〇二所所長、太湖實驗室執(zhí)行主任葉聰介紹,在陸地上做的科研,如果沒有在真實的海洋環(huán)境和船舶環(huán)境中得到驗證,客戶不敢用,就無法與國際廠商競爭。

從產業(yè)鏈角度看,“未來”號將顯著加速國產船用設備的成熟進程。葉聰坦言,長期以來,許多國產設備因缺乏實船驗證機會而難以推廣應用。這條試驗船投入使用后,國產甲板機械、動力設備、電力系統(tǒng)、智能航電等都可以在真實環(huán)境中得到充分驗證?!翱蒲腥藛T可以對設備進行全方位的測試與驗證,以檢驗它們在深海極端條件下的可靠性、穩(wěn)定性和性能表現。在這條船上進行長時間、遠航程的無故障運行測試,不僅能夠及時發(fā)現并解決設備存在的問題,還能夠為設備的后續(xù)改進和優(yōu)化提供寶貴的數據支持。”葉聰解釋道,這種“邊研制、邊試驗、邊應用”的模式,將大幅縮短國產設備的成熟周期,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。

“未來”號第二大功能是開展深海裝備關鍵技術演示驗證。該船創(chuàng)新設計的船體開口結構,直接連通船內與外部海洋環(huán)境,它的核心功能可以將設備從艙體內部安全布放至深海,進行真實海洋環(huán)境下的測試,測試深度可達1000—3000米,比陸上壓力筒模擬更精準。

“未來”號第三大功能是提供深遠海科學試驗作業(yè)保障。其配備了多學科、多功能實驗室和高度融合的數據中心,能夠完成深海生物、水文、地質的采樣與分析等各類海上科學實驗。與專門的科學考察船不同,該船將科研功能與裝備測試功能創(chuàng)新性結合,既能為科學家提供深海調查的移動平臺,又能保障各類深海裝備的海上試驗。葉聰表示,“未來”號還是個開放的平臺,國內外科研團隊、企業(yè)可共同驗證技術、共享數據,加速深海裝備從“實驗室”到“大洋”的跨越,推動船舶工業(yè)綠色智能化轉型升級和自主可控發(fā)展。

新華日報·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張宣/文 王子杰/視頻

原文地址:https://jsnews.jschina.com.cn/jsyw/202507/t20250723_s6880dac8e4b0722a0fa3fc47.shtml
江蘇蘇訊網客服:025-86163400
【責任編輯:陸超】

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江蘇蘇訊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本網按規(guī)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,請致電025-86163400 ,聯系郵箱:724922822@qq.com。

圖片新聞
熱點資訊
熱點聚焦